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这个片子,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之处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实际上大学时代支教过两次,当时环境不比片中好 甚至当时一个地方连电和水都不同。这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记忆犹新,有一个当时只有四岁的小朋友一直和我保持联络到目下当今。这片子让我回忆起很多那时候的时光,特别感动,片中这老师太值得倾佩。虽然我拿我们这些博士的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来比较他的教书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妥帖甚至是无法比较的,但是我切实其实深感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远不及他的沧海一粟,尽管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这却更显示出来了这位老师的高尚的地方。感谢大象放映室让我了解到这部片子。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容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再也不出现?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入手下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碌碌无为。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约而同,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模样形状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之处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缘故原由。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难听逆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充满悲悯情怀的电影,看了让我担忧所有人的命运。人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圣人,然而还是有不忍有爱,人间就能够了。
年纪越大,愈来愈看不得老大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