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英雄,都是根据需要制造出来的,真正的故事不精彩,但不该被埋没。老牛仔出口,得细品。
英雄巡回募款,受到政要接见。参议员问绰号酋长的大兵,“我听说你用印第安战斧砍日本人。是真的吗?”“不,师长教师。”“跟他们说是。故事更精彩!”……可见“撕鬼子大法”切实其实是作为一种反讽手法出现。但差别在:父亲旗帜中,我们感触感染到讽,因有“正”的对照。而中影将其上升到气势派头,几乎与胡拍无异。
关于硫磺岛战役的又一个故事。We create heroes, because we need heroes。战争场景施展阐发手法跟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差不多,这好像都成了美国战争大片的固定模式,但是很有用。可惜再没战场给男儿扬名立万,也庆幸目前没有战场让男儿伤亡枕藉。
老爷子再次给了我感动和力量,不是因为他拍的有多血腥多英雄,而是因为他拍出了人性的真实。画面黑暗,场面弘大,战争画面相当真实,尤其是后半段的那段吉他小调背景配乐,特别很是令人动容。PS:只要有必要,英雄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在某地。8
首先要知道這部片子來頭可是不小啊,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斯皮尔伯格的監製,其實剛開始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呢,看完之后覺得影片不是説戰爭了,而是所謂的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來的遭遇,戰爭雖然也是龐大的,殘忍的,或許以前看過太多的戰爭場面,這片子幷沒有給我留下戰爭場面的印象,倒是戰爭場面時候用的淡淡的彩色(差不可能是曲直短长了)確實有種戰爭的真實感覺在裏面.覺得影片中間的講述三個"英雄"的城市巡迴演說著墨太多,沒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到時后麵英雄們後面的遭遇比較讓人感覺傷感,或者是國家需要英雄的時候妳才是,不需要的時候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前:反动《大兵瑞恩》;后:碾压《比利林恩》综合(剧透):《硫磺岛的来信》套拍电影,共享部分场景和镜头,两片可拼接为一个完整文本。模仿《大兵瑞恩》开场推镜头转场,但时间线顺序相反。借《瑞恩》主题“我们不会抛下任何一个兄弟”来做反讽,展现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大量交叉剪辑/闪回,多以台词和场景做相似性转场。作为本片核心事件的“插国旗照片”以及它所“制造”出的战争英雄本身就是荒诞的,记错插旗人又增添了一层荒诞,而这一切荒诞的来源则是精明的媒体资本家政客以及渴望得到英雄的狂热民众。被自己人打死的士兵,被媒体捧上神坛又被拉下神坛的英雄,在战争中,荒诞比残酷更真实。李安认为战争英雄被当做小丑是可悲的,东木则更进一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战争英雄。相比东木,李安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嫩了些。可惜本片旁白太多。
查了一下,自己是12年看的《硫磺岛家书》,时隔八年多,终于是把带子的A面听完了。东木请来老斯当监制,战争场面基本因循了《拯救大兵》的气势派头,但《父辈的旗帜》倒很可以视作《拯救大兵》的B面,老斯是正写的英雄主义颂歌,东木是反写的英雄主义自省。其实翻看东木的创作生活生计,他并非一个很擅长多人物、多线索以及复合表达的导演,他真正拍得好的片子,往往就是专注讲好一两件事、拍好一两小我私家。到了《父辈的旗帜》,人物、故事线还有主题表达一多,他的掌控力一下就显得左支右绌,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有些杂乱,反观《硫磺岛家书》,多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对手,表达欲没那么溢出,各方面都要凝练不少。不论是当初评论届的反响还是目下当今的观感,硫磺岛一战的B面确实是比A面更好一些。另外看完这个更加觉得李安拍比利林恩真是没啥大意思。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仓促忙的,走马观花。演员施展阐发一样平常,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小我私家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正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Copyright © 2025 播度影视【www.bodu.cc】 All Rights Reserved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