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催眠飘渺的赋格式小品,开始时看似无伤大雅,后来越来越激烈,直到最后在心理万花筒中推至高潮。爷爷沉默了-他还活着吗?一个人对着衣柜说话-为什么?缺席的人像幽灵一样悄悄地进入夫妻和家庭的生活和对话中。他们是失落的、压抑的、失踪的。年轻人骇异了他们的母亲-一个用爱,另一个用蔑视(以及清醒地提出上帝是一种甘道夫的理论)。最后,还有一个把天真无邪的病人逼上绝路的骗子。在这里,很难说谁是受害者,谁是罪魁祸首。如果人都是球体,他们还能相遇吗?
用七宗罪的宗教概念和《敦刻尔克》式的赋格结构套了七个关于愧疚、遗憾和罪恶感的地摊故事。
感觉是在看“我就是演员”,电影类似于DAU那种,整部电影由几场时间很长的戏组成,每场的情绪都很情绪化。导演在单场戏内连建场镜头都不给,基本上也没有关系镜头,全靠晃动灵活的手持摄影,全部用近景特写捕捉能施展阐发能施展阐发人物情绪的局部细节,还能在某些场景用镜头晃动完成角色的视线引导,用轴线变化完成演员调度,而这种拍摄体式格局本身就特别很是情绪化,跟故事相反相成。
结构、剧本(社会问题 吸毒等)台词(要认真看完影片)摄影(密闭 手持 视角 压抑氛围)Lilla Kizlinger最佳配角(20min戏)配角奖比较难选,今年配角无特别突出的演员,评委会想给森林发奖选择她也没问题。推荐一下导演前作《森林》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配角。几乎完全沿用了2003年处女作《森林》的手法,以手持近景和特写配合高度戏剧化的室内双人对话场景,提出了他对匈牙利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手法比前作略有进化,增加了外景(夜景)并在每一个故事处以结尾段的一个场景开场,并在结尾处赋予这个场景意义。主体部分的6个故事(开头结尾那个故事性很弱了)都结构紧凑并经历了多重反转,其中1、5比较精彩。同类短篇故事集式的影片还有科曼达雷夫的《标的目的》和《巡逻》。
#Berlinale71 Competition#
7个撕逼小品,不催眠不飘渺,信息量大得惊人:片中人带着情绪说话直插人心,激烈的情绪却伴随着理智,这样的撕逼非但不惹人烦,反而显得坦荡真实。敢于在在乎的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敢于在在乎的人面前表达自己隐微的情感,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啊!
看两段还行,看多了就烦了
SIFF,中字漏译了与希特勒并列的“Mao”和“Chinese”(中国造电暖器),以及无数语气词fuck。难道这也要审查?小男孩看得比多数成年人清楚多了!
#Berlinale71 看的时候坐立不安,看完之后钉在凳子上半天没缓过神(也有多是被唠叨傻了)。这部电影是一个照妖镜,如果让我们观影体验不愉悦,那是因为它太诚实了。吵架吵得、镜头甩得那么令人烦躁,但故事衔接、张力升级得很巧妙,让人忍不住好奇一直看下去,想知道导演特么要闹哪样。当渐渐好像似懂非懂了,被结尾重重一击。人类太特么fxxking ridiculous了。这是那种我不想看第二遍,但是又很佩服的剧本和摄像,导演audience-unfriendly的程度仅次于Ruben Ostlund。
#SIFF2021#音乐中的“赋格”,指首尾呼应,中间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主题的对应和发展,但是我没太看懂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整部电影都是由对白构成的,前半部分对于本脸盲患者来说,太痛苦,简直是谜海浮沉。后半段突然有了辨识度和更强烈的戏剧冲突,觉得很有趣。总之,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