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莉莉安在庠序旅行时溜走。在每一段行程中,她都会接触到神秘世界:从白人至上主义者到伊斯兰激进分子,从新朋克到清醒的先锋派——他们相互咆哮和狂欢,却对自己的邻居懵然不知。
戛納似乎就喜歡這樣的美國片(讓我想到《美國甜心》),他們的 stereotypes 不僅對第三世界國家有,對沒有文化的 young country USA 也是一樣的 ⋯ or maybe i am just too old for this? emm but the director is already 45
令人失望。这些像布娃娃一样用来过家家的布景既没有真实的随机感更不存在出逃的破坏力,“大话美国”式的连环画只不过是另一重维度的少女梦,有了恰如其分的可爱,当然也就有了油渍男人的侧目。Talia Ryder的美剩下扁平的二維,而她本值得更多。
满载着最爱的剥削片元素,《甜蜜的东方》是那种我在戛纳朝思暮想看到的选片。它变化莫测,无从知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它神经兮兮,沿着最正典的恶意见意义向外发散,无法遏止的想象力,最新鲜的影像。
呃,很无聊很自恋,全男写大女主作品序列里也是中下,设置成女主只是因为容易很多,方便很多,香艳很多,更易被大部分(男)观众接受喜爱;也可能就纯粹没多想,没有自我觉知的讽刺就很好笑。
懵懂、洒脱、无惧又兼具魅惑的姿态让女主成为媒介,迥异的观念潜藏于支离破碎的世界,经由Lilian的身体中转,再彼此渗入渗出。她撼动着每个自恋的空间,并在逃逸之时让每一处风景孤芳自赏。
A/建议美利坚爱国诗人拉娜德雷根据本片创作一首观后感。
肖恩·普莱斯·威廉姆斯当然是一位记录了美国的作者,但到了这里是不是过于平均化,过于地“学术”?虽然还是五颜六色的。
人物被保护在空气笼子里,斑驳陆离皆是倒影。没有了上一代漫游者Safdie Brothers或Harmony Korine的锐气。
9.0/10 #ifc 经由过程对呢喃核与公路电影的共构来灵动且不失冒犯性地对当下美国东部的为人熟知的左翼环境或印象进行破除并重想象,近似于更带有具体的历史/社会指向与面目面貌的班宁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本身却其实不偏向任何其途中展现的极为强烈的观点或宣言:酷儿身份,白人至上主义,非裔/女性主义与基督教,与伊斯兰社群,与之相对的则是经由过程女主的游离观察和漠然参与来完美侧写出新媒介环境下千禧一代对话语纷争的疲惫和麻木,并随时准备以周旋和闪避的姿态去面对或回应,正如同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氛围性极强的不失诡谲或迷离的配乐,去契合摇曳的镜头与粗糙的颗粒质感,来维持高度可被辨识的现实与类型化的虚构之间的缝隙,以便于完成对城市地形与人文地貌的重描绘。即便经由过程女主的面庞流露出疲惫与必要的呆滞,此类中立且模糊的绵延视角在当下极为不足为奇。
胶片质感的公路片让我想到《逍遥骑士》,但那部是自我放逐以及这种放逐情结最终的破灭,这部是自我塑造,经由过程奇异(但却特别很是现实主义)的adventures找到生活的锚点。Talia 游走在各种奇形怪状的男人、帮派、邪教组织里,从头至尾都浸泡在showing off,说教,血腥暴力,控制和占有欲里,但总是可以或许无伤地逃离一切,用一种极为天真和轻盈的狡黠消解了各种男性符号喜欢开头女主注视镜子的镜头,还有背景放的dreampop。映后Q&A Talia也来了,还问了她一个关于自身角色转变的问题,本人好美好有亲和力(她好像Winona Ryder我一度怀疑她俩是母女)可惜没合影哈哈哈
这个叙事的自由度切实其实震惊,空间切换足够意外又足够顺畅,实现了正统类型杂糅电影难以企及的目标,刨除完整的叙事逻辑包袱,随着进入又离开剧组,中途完成好几次类型的转向,实现了梦一样的旅途游荡。
有趣的方法论,类型拟人化,外部环境器皿化,在此种语境内,看似最真空的主角反而给出了最直接的情绪反射,每一次类型语气的变化都是内在感知的传递,片中也明确给出了相关定义,即“Random”;这或许才是高明的人物写作模式(反例就是那些以“剖析人物”为起点却最终只创造出被客体化的主角的作品);同时,影像形式其实不主要作用于媒介自反(甚至片中片的部分也只是对美国独立电影的解构),反而作用于压缩时空关系,可以类比的大概是《岛屿上的煎熬》中对长焦摄影的使用,那些对文化流变与多元政治议题的脉络梳理被装进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无序冒险,经由过程一个切片便能井蛙之见的看到那些从过去到目下当今到未来都不曾改变的问题,并最终以冷观视角踏入这片河流,落脚点不是沉醉于虚幻,而是现实的构成体系本就如海市蜃楼
开头十分钟强度极高。这只能是不可维持的吗?这样美丽的文体混合是困难的,而“类型片”的“类型”混合则显得简单、讨巧(并且有些愚蠢):于是,电影接下来很快陷入“捕捉焦点”和“失去焦点”的疲惫循环;对于这种粗糙的picaresque,我们看来只能寄希望于小的意见意义,比如每一个故事向后携带的遗迹……不,这算什么。到最后我们只能听音乐,并找某些漂亮的镜头。// B
原来爱丽丝奇遇记放到今天会变成一部所谓的公路片。奇趣搞怪,气势派头很像卡通片,还蛮喜欢,
【2】最讨厌的一类电影,没有剧情,只有人物,叙事分章,哪哪都要的电影。美国人拍了一个法式小片,用极其话痨,聒噪,吵闹的体式格局诠释美式青春,但内核是法国电影的。这种做作与令人呕吐的伪装与电影腔调语言的不搭,就是一种置景错误。有一种非要把美国肯德基汉堡伪装成中国肉夹馍的美感。此类电影要讲的东西,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不就拍出来了吗,而且是完全反面的那种。
哈哈哈哈wtf? ✤Can’t say I like it though~不过好羡慕Talia饭TT 但电影整体就好明显是男的写&拍出来的 (Ayo is gold as always那段真的各种要笑死。记得Q&A导演说她和Jeremy那段本来剧本上只有六句话,成品完全是靠ta们improvise出来的
男伴晃着装有体液的避孕套问她要不要收藏,结果她自己出名上了报纸。男孩甩着镶满碎钻的生殖器问她是否是酷炫,结果她自己穿着膨裙穿越。遇到研究飞蛾的男人,她是玩火自焚的蝴蝶还是蛆虫。遇到电影制作的星探,她是谷仓里被锁住的公主还是逃难的演员。华盛顿的游学归来,没人知道她经历了怎样的冒险。
摄影拾起执导筒,果然能确保画面气势派头标新立异;至于参与的演员从Simon Rex到Ayo Edebiri,都似乎大大写满了“INDIE”五个大字母。安排主角上路,有了更多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技能花样;她跨过这个国度,体会所有的疯狂、混乱与怪诞,并从中毫不留情地对当下诸多事务提出质疑与调侃。会让人有兴趣跟随这趟路程进行下去,但真正完了之后,却没有留下什么。
3.5;无疑是《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变奏版本,想到夏布罗尔也曾拍过一部《爱丽丝最后的逃离》——甚至女主遭遇若干个男性的主干情节也相似,主旨也同样是关于女性成长的探索和认知,不过夏布罗尔是在超验语境和符号隐喻加持下更凸显内心体验,而本片则在公路片范式下、结合当代文化特征和社会要素,上演一出迷离恍惚的、动荡不安的小我私家风暴戏剧。少女以兼具观察迟疑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漫游在美国的东海岸,以人眼实现摄取功能,记录复杂多元的社会群体,审视现今可能会发生的一切,极其自由而松散地切换缝合段落,看到的万花筒般外部世界与体验到的内心世界,其实在时间维度上早已模糊暧昧。
虽然相当粉丝向,但是还是充满了一种业余影迷常犯的自以为是和弄虚作假的错误——在新世代自由表达的反面,这样的作品容易毫无所惧,而且其中透露出的价值和观点也都属于新世纪伪真的。
76届戛纳导演双周入围。一场现实版逃离身边生活的“梦游仙境”,镜头也在这些或疯狂躁动或甜美理想的段落之间时而大幅度的晃动时而沉稳平缓,气氛营造的很棒(灯光占了很大功劳),有种邪典与浪漫的奇妙混合感。
4.5,胶片影像看起来如同来自1970年代的公路片影像,《甜蜜的东方》测验考试经由过程一种美国式的天真主义——来源于《绿野仙踪》或《我心狂野》——重新审视“文化战争”语境之下分裂的当代美国,它是当代的《阿甘正传》但是却拒绝明确的政治立场,少女Lilian更像是一台不断向外划出逃逸线的机器,和相米慎二80年代的少女影片类似,她弥合了某种一触即发的分裂状态,却又不能不存在于男性的菲勒斯阴影之下,她空无的innocence却恰好例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以及对于政治立场的拒斥或延异,在影片之中,所有的男性角色都三言两语地向她输出意识形态,却总是被空转,离心。然而作为一部小品式的独立电影,《甜》自然如同它的片名一样,在当下讲述一个古老的乐观主义童话,对于美国社会的描绘仍然拈轻怕重,几位角色的形象代表性较弱。
4.5 这啥,亚逼戈达尔?莉莉安既是主人公,也是创作者的纯洁之眼,像一个游荡的历史孤魂,观察着八怪七喇的后生们。不评价,不判断,一切尽在不言中,看似去政治,其实满眼都是政治。最后一句 everthing will happen! 是谐谑的点睛之笔。SPW给出了几乎是从未见过的美东影像(还有从没听过的亚逼声音!)。年度十佳备选
6/10。莉莉安的奇遇之旅被视为邪典版的爱丽丝梦游记,探索着美国保守主义价值观的黑暗历史:披萨门阴谋论的枪手,叛道的朋克们,一个出柜的新纳粹主义教授,还有雪景木屋里的神职人员。开场莉莉安和一个展示避孕套的男孩的性场景,杜绝了影片成为一种纯洁/堕落的叙事,莉莉安空无的贞洁使之天然排斥父权意识形态的灌注贯注,独身的她和一群危险的男人在一起,却屡次巧妙逃脱男凝和三言两语的说教,在一次受剥削片启发的片场大屠杀后,穆罕默德开车送她远离屠杀时,红绿色光和模糊的图像将人物抛入一个斑驳陆离的黑夜,人物的意识像游魂一样延展到各个激进团体的区域,无论是夹满旧糖果的《我的奋斗》,还是从被关押的农舍走向帐篷时,莉莉安玩起枪,透过千里镜看到《路野仙踪》的龙卷风旅行动画,这些符号都固结在结尾后景的星条旗中:一个偏执国家的缩影。
只要视线跟不上逃逸的速度,便能继续藏匿在街区的某个角落。
-好看但不确定,Lilian看起来像是一个符合z世代语境的Wanda,且影片也切实其实有用卡萨维茨-克拉克式的剪辑去贴进一种难以辨认的模糊,但暂不认为它的强度和纯度都足够高。以公路片式的架构去勾勒少女的连环春梦,既有创造力喷薄的紧致时刻也有干涩时刻。当Lilian充分清楚并利用自己的魅力进入一种凝视关系,而影像试图打破它时,看不出这种测验考试打破了以往的修辞惯性,在我目前看来,它的强度要小于旺达/火之谜/通宵达旦
【三星半】公路片式的漫游作为一种策略,沿线停驻生发的叙事,是透过作为介质的主角所折射的美国切面,是的,作为「nobody」的主角其实不携带任何一种特定身份与立场视角,其掉以轻心而熟能生巧,穿梭于混杂的话语之中,其线性的旅程成为意识形态的实验场,聒噪与絮叨的语言降格为漂浮无义的符号,与斑驳陆离的表象一起,氤氲着蒸腾着某种现代性焦虑因子,弥散在Z世代无根的徘徊中。如果说对镜吟唱尚有一抹灵光乍现,那么接下来则被剖析实践的功利性与矫饰感所吞没。PS:很难喜欢主角的发音及语气,即使是为塑造青年形象,不免难免过于刻板
被海报颗粒特写骗了,还以为是卡萨维蒂式的电影,结果感觉像又看了一部荒木格雷格用极具质感的镜头气势派头拍出的的ugly disgusting rubbish,i don't really give anybody a shit in this movie.
(好棒的字幕员!
2020年代的《逍遥骑士》与《爱丽丝镜中奇遇》。当旧有的以圣丹斯以及A24所代表的“美国独立电影”不断主流化与同质化,本片几乎代表了一种新美国独立电影的诞生,不仅制作本身彻底独立于旧有体系,更能跳出怨天尤人的叙事话语而做到真正反建制的表达
大惊喜!如果此刻现象级的是这片而不是芭比…
8.2
美利坚,一个不断翻滚的玩笑,一种不断发生发火的症候,一头不断变形的怪物,一首不断变奏的诗歌,一方不断破立的路和都市,一曲不断纠缠的梦与现实,女孩身在其中禅悟般的自由,是一场永不停驻的冒险,同时它又蕴含着让这片土地引以为傲但常常又啼笑皆非的某种抽象却普遍的顽劣精神,透彻的理解暗地里并未绝对的割席而是作为一个灵活的内在视点来亲切的游走把玩,并渐渐孕育出具备崭新个性气质的影像行动纲领乃至处世立场姿态,这是新时代下的《逍遥骑士》,或是新世界来临后又一轮“新好莱坞”诞生的前兆,实在是棒极了的观影体验!
最近几年来类似这种走独立电影路线的picaresque cinema好像愈来愈多,本片绿野仙踪式的故事模式倒也符合将故事重点都放在Talia Ryder饰演的少女奇遇记上,尽管所谓”东方“只是美国东部就已经体现出西方中心的某种可笑。而在斑驳陆离的公路流浪中,我们得到的只是披着邪典或搞怪的刻板印象,稍有可能深层次的挖掘都被刻意的混乱打断,Q&A中Sean Price Williams对于电影本身触及的社会议题脑袋空空的回响反映更印证了我的判断--所谓美利坚奇遇,是不克不及以挑战或者动摇解构建制为前提展开的。那么本片真实的贡献是什么呢?Ryder演绎的少女将”girlhood“作为一种自反的工具,最终将身体与存在置于不同环境,到底会起怎样的变化,电影其实不高明的测验考试也许可以是为了更多元的思路开了一个头。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兔子洞,狡黠的爱丽丝化身导演的开麦拉,踏上变化多端的观察之旅。女主渴望疯狂却又适度地游离在外,如果导演每次都让她转危为安实在太过超现实,那么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那冷漠美丽的面庞之下宛如彷佛一个讥诮的社会观察家,但万花筒又充满设置,接连不断的刺激裹着节奏强烈的电子乐和充满胶片质感的镜头,变得很难不去怀疑这一切,隐喻之后,还留下些什么。
片头打破第四面墙自唱主题曲瞬间穿越《水牛城66》,匹萨门脱出钉钉丁丁捡垃圾反消费新左翼运动组忘带驱蚊液,右翼光头党爱伦坡史诗更正家养蛾人如《洛丽塔》纳布科夫本尊社论掉书袋易受性张力操纵,好莱坞名流幻梦片场真实历史屠戮重演热水壶打不出咖啡,自然风光植物学家基地组织不忘推销自制电子乐,伯利恒神迹繁殖崇拜换嬉笑不止,电视转播末世万事皆可发生……飞得好开心
精灵的梦游奇境,顽劣地审视着虚幻的生活图景,随着场景的穿越自言自语,镜头的摇摆不定将她导向变幻的语境,由外到内不断翻滚
打败邪教、帮派、男凝各种American bullshit的只是美神,世界请按美人至上主义运行!
可以当反向的《春假》看,在入手下手不久特朗普演讲后美国的当下现象被一盘一盘的端上来供审阅,Lilian只是一条引导线,这才是更具时代风貌的《Poor things》
3.5
Copyright © 2025 播度影视【www.bodu.cc】 All Rights Reserved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