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屋終究是逗留不長的避難之所,被戰火蹂躪之处才是心與家的歸屬。這部作品的背景應該是90年代阿布哈茲戰爭。想不到俄羅斯文化部也參與到製片中去。整片下來可以看出導演對老塔的《鏡子》有致敬的意味(尤其是開場部分)。鏡頭設計上多次運用了鏡面、玻璃、門框、充滿敵意的望遠鏡準星等(雖說構圖精良,但還是風格混雜);劇作上則是半傳記式。整片的節奏和運鏡可以再慢一點,那會會更有意思。
为逃避纷争,迁徙至他人之屋,却始终与屋水乳交融,岂不就是我们尘埃般的人类,虽有住所,但心总在颠沛流离。电影母题厚重,解读难度也高,表达上有约恩福瑟剧作质感,观感极重繁重压抑。摄影为片子加分太多,整体前三分之二好过后三分之一。
请让我做全豆瓣第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
恰如影片里那句台词“人们总是这样,来了又走,来了又走”,战争的阴影也萦绕多年,时代洪流之下的个体仿若无根浮萍,被奔涌的波涛裹挟吞没,世代承袭的家园一夜之间沦为他人之屋,又被迫逃往另一处被别人遗弃的房子,所谓“家”在何处?影片中枪击、民兵、爆炸与无忌童言、田间劳作、虫鸣鸟语交错出现,观众不断被提醒战争年代里一样平常生活的不足为奇。从城里慌忙逃来村里的一家人,如同他们从天而降的闯入一样平常,离开时也是匆匆仓促忙,从头至尾我们和村民一样不知他们从何来、往哪去。小我私家记忆沦为时代洪流中多余的泡沫与浪花,导演从“人”本身出发,带领观众静心聆听大时代下渺小个体的喧嚣与悲鸣。
描述了一个没有对错的世界,战争摧毁很多多少划定规矩秩序,想重建比毁灭困难太多.
没看懂。讲的是孤独吗?最后短发女子悄然默默坐在楼梯上,遥看山间,有姐妹和侄女在的时候她仿佛对自己的孤独置若罔闻。战争是个放大镜,让人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陪伴的细腻的美好,也让人意想到生而具有的无法向他人言说的孤独。
活在那个时代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挺美的,颜色也美人物也美。很让人安静的片子,值得推荐。
想不到东航的选片都这么文艺,整部电影背景虽然是躲避战争,但却像一首安静的散文诗。好喜欢剧里面的文字,不知道属于那种语言
虽然沉闷的让人窒息但还是喜欢格鲁吉亚电影,那种平仄之中蕴藏的压抑悲伤和无奈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写照。这部片子让我第一次知道了阿布哈兹战争,虽然电影丝毫没有说战争但流离失所的人们就是这场战争的遗物,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像是幽灵般没了魂。北影节最佳导演和摄影还是有说服力的。
摄影和构图很美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阿布哈兹,一场血腥的战争之后,曾经是睦邻的格鲁吉亚人和阿布哈兹人成为死敌。战败使得不计其数格鲁吉亚人被迫逃离自己赖以糊口生涯的家园,与此同时阿布哈兹则扩张其对该地区的控制权。一个年轻的阿布哈兹家庭因战争而颠沛流离,他们搬进偏远村庄的一个废弃房屋。周围只有山、一座橘子园和一个邻居,虽然这样的环境对于新的生活来讲是宁静而且近乎完美的,但在这个其实不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每一面墙上都萦绕着被遗忘的记忆......
2016年格鲁吉亚电影《他人之屋》,以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内战为背景,赢得胜利的一方有两家人被迁居到南坡,住进了两处别人的房子里,但战争和过去的记忆萦绕不去,他们无法在宁静的柑橘山林里重启生活。山区雨水迷蒙,光线散漫孱弱的氛围呼应着人物内心缺乏生气希望和动力的困顿……
4:3的画幅很少见,镜头冷峻充满美感,只是影片节奏缓慢,故事有点晦涩难懂。背景是格鲁吉亚内乱,逃离家园住进他人的家。不要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家再烂也是自己的,当周围少有人烟连鸟儿也飞走,邻居充满敌意不信任,周边埋有地雷,原主人偷偷溜回家拿东西,所有这些都导致生活是如此难熬。而对于小姑娘娜塔,相对待人冰冷的姨妈,父亲再渣也是亲人,当小男朋友不辞而别,也没有在他人地盘生活的必要了,决绝离开。男人婆姨妈是胜利者,守护住了心中的家园,而周围的人都离她而去,耐人深思。
塔可夫斯基
看不太懂 但是攝影極美 調度崇高高贵
很喜欢影片整体的调性,这种调性不看电影是没有办法去感触感染的。各个隐晦的情感线也在人心头萦绕
风景很美的村庄,来了又走的人。城里在发生动荡,死活都不知道。
战争跟人们一样,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看了豆友的影评,才对故事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过,看了一大半还没搞清楚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山谷中的云雾一样,云山雾罩,飘忽不定~
从来没有人规定电影必须要完整叙事 整个电影的背景显然是失焦的 视角(千里镜 窗户 镜子→空间再造、审美升华) 摄影和影片质感都师承塔可夫斯基 意象(黑羊 鸟群)
色调很波兰,背景铺垫得不够,没什么故事性,节奏过慢,角度切入让蜗想起《unser letzter Summer》
看不懂这群人在干嘛,感觉主题表达有些隐晦了,有点浪费还不错的摄影,且调度过于依赖镜头的推拉摇移,这种慢吞吞的节奏跟整小我私家物内心状态的展现感觉有一点不搭。(东航上为啥这么多文艺片,买了真的有人会看吗…)
愁容无归。音乐绝美。
感觉不到导演对于这部片子的热情。调度过于散漫,也无益于故事的讲述,让人confused. 门框和镜子构图显得老套,新意不足。镜头没有节奏的pan加上人物冷淡的对白,让电影毫无生气,没有魅力。
影片很文艺 ,剧中的女人都很美 ,故事没有过多的铺垫 ,看似安静冷静僻静,却笼罩着战争的阴霾之下 。
攝影超級超級美!每一秒都是藝術畫~就是故事有點雲裡霧裡,加上節奏很慢看著看著就不太理解了。意境很棒。
Blues down soul
片名搞得像恐怖片,魅影其實就是上一任居民。影評補足了對這個國家歷史不了解的缺憾。孩子們像父親或母親是影片中經常出現的討論,娜塔、里奧跟伊拉分別都有過。畫面很漂亮,有許多長鏡頭跟遠鏡頭。不懂的情節有二,黑衣女子是誰?娜塔媽媽為何要和紅毛野合?
b站是101mins的版本 应该是剪掉了性爱场面//“别碰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边缘的寄宿者们的鬼魅般存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的生活 疏离孤独寂寞警觉这些情绪认知像空气一样萦绕着他们//对镜像的运用加强了角色存在的飘渺感
摄影亮眼 寄居他人之屋 终究并不是自有 水乳交融最后离去
2020年已看314。
飞机上看的,不着痕迹的故事和情感都在细碎的情节暗地里,缓慢得看不下去
熟悉的風光和人,淡淡的傷痛和含蓄的表達。他鄉永遠不是家。
4.8/10 一天连气儿两次被'好口碑'的电影背叛,真是太过意外。虽然经由过程优秀摄影再现的美景即使是一样平常人也不得否认,但是剩余的呢?不渲染战争带来的创伤与悲伤固然不错,但缓慢的基调下松散故事的效果与催眠药并没有两异。过于宁静的环境、过于封闭的小村、交流不足的两家、开放不足的思想,都让这个故事既平淡又割裂。而聚焦于生活的故事更是使得深度多少不足,部分情节的作用也值得存疑。电影节最佳影片却是这般质量,事与愿违啊!
这里风景如画,但由于战乱,来的人走了,来了一家人又走了……传说已经死了的人却还活着,活着的人却在一次次动乱中死去……人们为了逃难,好好的家说抛弃就抛弃了……
在东航的航班上看的如此小众的电影 后劲太强了 战争一旦发生 一切都会变得不安 气质和情绪上的压抑很难用美平息
悄然默默的述说战争的苦难,体会生活不容易。拍得很美。
嘿嘿画面真的好好看哦!我去看塔可夫斯基啦!
廢池喬木 猶厭言兵
画面太美了,太动人了,好喜欢这个感觉。虽然剧情压抑让人难熬难过。
Copyright © 2025 播度影视【www.bodu.cc】 All Rights Reserved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