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老套,但也或许是近年来难得的诚恳动人的公路片,作为处女作非常值得鼓励。PS:某些说大写正面歧视麻风病和埃及的短评,真是穷尽心思博出位,以最坏的的恶意来抹黑导演的意图。
评分这么低 现在的人们心肠真硬啊
路过了金字塔,趟过了尼罗河,下次回来你就长出了双腿,照着镜子我就愈合了伤疤。叫奥巴马的男孩就是美国总统,叫穆罕穆德的朋友都是伊斯兰先知。动物会直接去天堂,我们却要经历审判日。至少那天我不必带着面罩,站在人后祈祷,可以在河中洗澡,在火车上听歌。相信父亲的承诺,就像相信我们终将平等。
一次失败的回乡之旅和重新找到的生活之味,两个孤独心灵的旅程和一段父子之情的诞生。影片直到结尾才在某种程度上跳脱了一点因太过于常见而产生的陈词滥调之感:生活不会变的美好,我们需要找到的只是生活的味道而已。
开篇以为是埃及版本塑料王国,最终是个相对治愈系的公路小品。社会的多余之人,需要强大的自我愈合。这依然是个题材型作品,处女长篇即入围主竞赛,戛纳的确需要保有第三世界的良心代言人。
三星半。选择残障人士为主角,真实感无形中增加。但开篇节奏着实冗长,部分源自新导演不够果敢,另一部分则来自观者对主人公残酷生活的难以适应。好在后半程对主人公身世的探索没有卖惨,而是以细微情绪表达人们日常所见,却从未感同身受的无奈。若能去掉那些生硬的人性口号,会更加动人。
好牛逼的电影,非常喜欢
一部充满了一种关注气质的主竞赛。导演用鲜活的影像唤醒对边缘人士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意外不可预料,你我都可能有朝一日成为边缘人士,在一个制度和意识的双重缺失,包容度极低的社会,我们该怎么做?
8分。看完哭得眼泪鼻涕一塌糊涂。即使如此,还是觉得这部从学生毕业作品一步冲上戛纳主竞赛的影片更适合放在一种关注或者平行单元里。难能可贵在于让观者从直面一个主流审美丑的边缘人物到能逐渐接受并被带入故事、被打动,从他者的视角观察周遭世界而歌与泣。好看。观影于戛纳Olympia 2。05/10/18
只拍过ppt的人处女作这样很不错啊。音乐本身厉害(用得有点太煽情)。埃及版TFP。Tireless.
对新导演的处女作来说,这么拍倒是一个安全的路子,套用类型框架,在整体的叙事节奏上就不会犯什么错误,也能保证片子的可看性。这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对于还没有找到自己个人风格的导演来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选择关照社会现实的题材,选择来自社会底层的非职业演员,用麻风病人的身份去看埃及社会的众生相,将苦难一网打尽,用精准的手持摄影拍出来,完全是三大那种美学套路的产物,它的完全度非常高。作为一个不熟悉埃及社会的观众,我很难断定导演是在刻意地消费苦难,但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给新导演一些思考。对比同类型的《过昭关》,你就知道《审判日》的厉害了。
关于麻疯病人的。导演处女作,有些粗糙,缺乏一些技巧。但故事叙述得还算流畅,情节本身亦能打动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对亲人的向往及对身世之谜的好奇,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即使是这些被社会所嫌弃之人,亦是如此。
首部长片如此强大。感人至深。情感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礼物。
愿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心]
开头有点像史崔特先生,后面用公路串联底层问题,但剧作音乐用力过猛,视听亮点阙如,终归是一种关注水平,主竞赛有点凑数了。
节奏很舒服,虽然题材选择讨巧,但没有居高临下,平视的态度让观众和人物十分贴近。回馆第一部。#和科姐看的第九部电影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埃及电影。开头觉得就是一个第三世界卖惨电影,后来渐渐好一点,但还是觉得略显刻意和套路。配乐一响起来就觉得突兀,不是不好,就是怪。
我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觉得刘敏老师只是人脉厉害,实际上人家是至今唯一一个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人。我仔细想了一下还真是。但终究是一个失败的埃及新现实主义尝试。关键是,作为一个拿着钱干活的影评人,你得搞清楚人家失败是怎么失败的,不是抒个情就完了。
Copyright © 2025 播度影视【www.bodu.cc】 All Rights Reserved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