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有人觉得最后的演讲是败笔?我觉得这是使影片的最妙的升华!这演讲单独拿出来都是永不过时的经典!艺术需要唤醒麻木!特别是当下!不克不及一见到艺术和政治挂钩就反感,艺术可以和政治挂钩,为政治服务。我们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作品而不只是娱乐至死。
搞笑的动作语言是属于默片时代的,激情昂扬的反独裁演讲是属于有声电影的,因为《卓别林》传中关于本片的点滴描述激发了完整观影的冲动,能在纳粹独裁最猖狂的时候,在法西斯的施压下,拍出如此作品,不能不佩服卓别林的勇气和正义之心。——“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
“遗憾得很,我其实不想当皇帝,那不是我干的行当。我既不想统治任何人,也不想征服任何人。如果可能的话,我倒挺想帮助所有的人,不管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是黑种人还是碧眼儿。我们都要互相帮助。做人就是应当如此。我们要把生活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不要彼此仇恨......”9
笑疯了。怪不得卓别林说只要能让他知道希特勒对这片儿的观感,无论让他付出啥代价他都愿意。
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影响已超越了一部电影。但笑点与故事桥段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在我眼里其实不怎么出彩,因其影片拍摄于纳粹最为嚣张的年代可谓勇气可嘉。片中那段芭蕾舞蹈和那个由第五匈牙利舞曲伴奏趁热打铁的理发片段也堪称经典。★★★☆
目下当今看仍然有意义
卓别林说:喜剧用远景,悲剧用近景。而卓别林的肢体语言远甚于面部表情。最后一反滑稽荒诞的基调,用一场严肃,大气的演讲收尾。出人意料。
居然还有人给加上了默片的标签。。。
卓别林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心中一定是愤懑不已的,否则也不会做出富有煽动力和实效性的电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化身形象就像两个小丑,但这股愤怒却也对电影本身孕育发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力,没有了之前无声时代那么完美的平衡感,那几乎是卓别林本人内心告白式的收场来得过于急促了。
该片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片中对他辛辣讽刺跟丑化屈指可数。本片荣获第13届(1941)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音乐5项提名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