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结构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奇特,但故事本身有点闷~~
1。亚历山大被安妮拒绝后独自回到故乡· 2。亚历山大被杀· 3。安妮得到亚历山大的死讯向前夫提出离婚·。 4。桑米拉遇见小修士·· 5。桑米拉被杀 6。安妮参加葬礼并拍照片。 7。安妮收拾整顿照片·并出门·遇到母亲·然后遭遇亚历山大的求婚。
看完这部片,第一次孕育发生了“至爱”类电影的分类
当我还真苦苦纠结电影的逻辑时,才发现导演根本就没打算按逻辑拍。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在无限轮回的仇恨与战争中,每一个人都被不同的体式格局所影响,或许可能性不同,但仇恨一直像黑云一样笼罩着大地,希望最后的暴雨能洗涤大地的罪恶。导演的取景颇有宗教意义,一种朴素的哲学。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那种切身之感之痛之真实。 我爱这里面太多东西,但不包括种种发生和死亡,却有太多。 音乐大爱,服装美。 叙事,大家都在评论辩论它的叙事,就好像它只有叙事结构一样。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仇恨尽头,水滴石穿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施展阐发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滑润圆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时间永恒,为何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time never died,the circle is not round.时间上第3个故事最早,摄影师救了第1个故事里的女孩,最终她也死了。死前的照片可见于第2个故事,这时候候摄影师早死了,却又出现了。第3个故事里,摄影师说照片里的女友已死,但是在第2个故事又出现。整个混乱
对于那种动辄杀人,举枪就射,仅仅是因为别人和你的信仰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想的不一样的人,我完全不克不及接受。如此不宽容的文化和宗教,我也不克不及理解。
#SIFF# 多年后看还是很精彩。注意到更多细节:比如摄影师/照片这个角色的关键性、破败的作为隐喻的故居、还有伦敦那场出租车戏发生在Marlow House旁的Arnold Circus恰好也是个环形结构(也有多是想多了,哈哈)。
言语、面目面貌、照片只是三个符号。种族、宗教、战争只是三个背景。过去、目下当今、将来形成了一个圆圈。爱情成了死亡的催化物。比《低俗小说》的圆形叙事结构脉络更清晰更有喻味。
摄影和配乐绝佳,让电影升华。大地充满神性与诗意,而大地上的人们却偏执又狭隘。言语、脸、照片,误解与真相。乌云密布,暴雨将至,时间不死,圆圈不固。愿世间再无“巴别塔”。
影片的形式有一种强烈而原始的粗糙感,让人触手生痛。然而简单的影像暗地里却有极重繁重的内核,于龟裂的大地上暴裂着涌现。如此,在将至的暴风骤雨前,谁都力所不及。这是一个已经和现实文明割裂的世界,或者说,就是现实文明下那片鲜为人知的部分。没有人想面对,也没有人能逃脱。
#SIFF#4.5;「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三段式结构封圆,如今看来虽寻常,却是开启诸多影迷的启蒙之作;时隔十多年第三次重温,仍为这广袤美丽的土地上永无休止的流血而痛心,枪林弹雨种族隔阂阻挡不了爱意;仍最爱第一段,暗蓝夜幕山巅的剪影,圣歌响起的悲凉肃穆。
仇恨不知从何而起,人心阴鸷得令人胆寒,土地亟待一场势如破竹般的暴雨冲刷干净。最回味无穷的是这环状嵌套又别致的结构和叙事,让人深陷在时空的谜题里苦苦求解,过去与将来混淆在三个彼此难舍难分的故事中,广袤土地上民族文化的冲突所酿成的悲剧如石块般压在每一个人心中。民族配乐一唱三叹凄婉动听。
B+ / 优点太多就直接说错误谬误。结构被剧透太多遍所以震撼度弱了不少,个别关乎时间感的暗示显得有些刻意。其中第二段力度略为不足,与前后两段的史诗气质孕育发生裂痕。第三段的分娩莫名想到《保持站立》。94年《暴雨将至》金狮,95年《地下》金棕榈,其实世界并无在乎过南斯拉夫沧桑与荒芜的谜题。
一如暴雨将至的时刻,片子出奇的闷。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倒是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前南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循环的叙事可能目下当今看来不算出彩,但联系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境还是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等待暴雨,可现实却可怕的轮回…
【C】同样的环形叙事,同样诞生于1994年,但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就是不如《低俗小说》那般激动人心。
上影节重看一遍。想起当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刘女神给我们看这片子,我跟人乙看得一愣一愣的,大呼牛逼。。。。
环形结构,大量逆光剪影,前南斯拉夫的阴影。不少反复出现的精致细节,比如连气儿的梦醒、两次拥抱、乌龟。还有海边的修道院,危险的美。这是绞缠在宗教与民族国家漩涡之间的那些地区共同的囚笼,每一次互相保全都成了一场杀戮。唯一的曙光出目下当今两只羊的诞生。暴雨将至,那是老天爷也力所不及的眼泪。
我想知道Milcho Manchevski是否是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啓蒙人。原來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經典的三故事敍事結構早在94年就開始得如此震撼。
没法给五星,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三段故事异曲同工,揭示着同样的道理。故事在哪里入手下手又将在哪里结束,都是未知的答案,为一明晰的是暴雨将至,而番茄还挂在枝头,人,已经没有时间了..... 整部影片似乎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宿命,在反思战争和对人性的发掘中,暴力和生命一次次周而复始,所有生命的意义,暴力的残酷就以这样的方
事实早已证清楚明了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并非一个出色的导演。我们从这里看到的仅仅是影像原初的质感,以及一些刻意生硬的设计。
#胖鸟电影# 4.7 分。视觉化了的马其顿、甚至现代民族的扭成一团没头没尾的绒线团,配乐透着民族风的大气,摄影也特别很是棒(虽然个别地方风景画得没啥必要?)。第二幕里有第一幕男主的照片,为何周围的人不是第一幕里的阿拉巴尼亚人,是穿着制服的人呢?(我切实其实对马其顿历史知道很少)
一个四分五裂充满宿命意味的故事结构,一个前南地区悲剧的缩影。慢车夫司机的处女作,影响了后来整个类型电影的形态,通天塔跟它很像!目下当今这类叙事形态的电影已经很多了~
2010.06.10 @ office漂亮的结构!Words,Faces,Pictures.Time never dies,The circle is not round.唯一不怎么想得通的是德律风那部分,抽空再看一遍。强烈的文化民族冲突在最后激烈的音乐中升华。暴雨将至。闷。
2016.12.08重看
“一个年轻牧师还俗的故事。”不懂文化背景,字幕奇奇怪怪,实在捕捉不到精髓。配音也差,配音感特别明显。那穿阿迪达斯的女孩倒是挺酷的。——看了评论发现我看的字幕果然错了,又调了一个看,发现我看到版本果然是奇怪不知哪国配音版。杯具。
后现代叙事主题,对博尔豪斯“交叉小径的花园”的经典阐释。不断重复的意象让三个故事相互联系关系,时间上的相互错位却又无法组成环形叙事,“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语言、面目面貌、图像隔绝了不同种族和信仰间的交流,恨无法消解,爱也无法泯灭。导演当时极其年轻,一出手便擒获金狮,可惜后期平平。
时间不逝,圆径不止。1994年《暴雨将至》时,曼彻夫斯基在《无主之地》上建造了一座至高的《巴别塔》。信仰的对立,文化的隔阂以及言语的矛盾皆是暴力降临的永恒前奏。人们固守的立场搅起无端无尽是非的旋涡,摄影于历史的语境中成了唯一改变和不变的视角。唯有风雨宁息时,或许才能望穿仇恨的尽头。
民族和解,一个永远无解的难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人类社会的毒瘤?贪欲,不信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011,0121,14:10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归根结柢,只有仇恨才是轮回的,它就像一条魔咒紧紧缠住这世上所有的灵魂,让他们深陷地狱之中,而这魔咒将如何破解?至少当时还没人能预知未来的标的目的,或许到最后,只有回到出发点,我们才知道这条魔咒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那么目下当今,就让一场淋漓的暴雨来终结这个痛苦的循环吧!
1994年的片子, 用環線敘事的手法講述了三個陷於民族和宗教衝突中的悲慘故事. 以多線交叉敘事來表達種族, 人性, 語言隔閡的影片後來有比較經典的巴別塔, 但相對於納斯拉夫這塊歷來歷史悠久混亂不堪的土地, 悲劇的力量往往更震撼人心. 種族間的矛盾能延續500年, 是不是已经是爲了仇恨而仇恨?
片子拍得不错,结构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可惜这部以后貌似导演就屁滚尿流了。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我带着爱贪生怕死的回到故土,却还是逃不过仇恨的宿命。暴雨淋过大地,愿它能洗得净那血红……娄烨推荐的片子,太重了,而且我对环形结构真的是没有抵抗力。
8.0/10。蒙太奇的叙事手法,《通天塔》的命运联系,‘’言语‘’、‘’脸‘’、‘’照片‘’三个故事构成了暴力的无限制循环,看见艾莲娜跑向教堂的首尾呼应方才得知这是个《低俗小说》式‘’圆圈不圆‘’的剧情结构,倒不如后者来得给力。
伦敦段真的很多余,10分钟就可以搞定。故事3转接故事1让人意外,变成一个无可逃脱的死循环,循环的死亡。20221023 reprise/ 2008-08-22 无法在三维空间里存在的艺术结构跃然影中……
Copyright © 2025 播度影视【www.bodu.cc】 All Rights Reserved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