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 关系 | 关键事件 |
---|---|---|
Moses Rosenthaler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 | Julian Cadazio的艺术赞助对象 | 因杀人入狱后创作抽象壁画引发艺术界轰动,最终被Julian偷运画作逃离法国。 |
Julian Cadazio (阿德里安·布罗迪 饰) | 艺术商人兼黑帮成员 | 试图通过炒作Moses画作获利,在警方突袭中携带画作跳河失踪。 |
Lucinda Krementz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 | 学生运动领袖Zeffirelli的导师兼情人 | 撰写革命报道时陷入师生恋,在暴动中目送Zeffirelli中弹身亡。 |
Zeffirelli (提莫西·查拉梅 饰) | 五月风暴学生领袖 | 策划占领印刷厂要求工人权益,在警方镇压时被流弹击中毙命。 |
Roebuck Wright (杰弗里·怀特 饰) | 美食专栏调查记者 | 暗访警察局长晚宴发现绑架案,通过摩尔斯电码向编辑部发送独家报道。 |
The Commissaire (马修·阿马立克 饰) | 腐败警察局长 | 举办美食宴会掩饰绑架政要阴谋,最终在记者曝光下被SWAT队逮捕。 |
好评:韦斯·安德森用三重视觉章节重构纸媒黄金时代,监狱壁画转场动画与黑白/彩色切换堪称形式主义盛宴 | ||
差评:为追求对称构图让暴动学生站成几何队形,革命现场宛如橱窗陈列 | ||
彩蛋:比尔·默瑞饰演的主编办公室背景墙贴满《纽约客》真实退稿信 |
一场长达两小时的英语听力测试&两次抵抗困意的艰难考验
每一部韦斯安德森都比上一部韦斯安德森更加韦斯安德森
天真的,伤感的,不达时宜的,奇技淫巧的,养精蓄锐的,人情味儿的,为了全人类的(但是否是为了全体观众的)。开头就每一帧都信息过载令人屏息,后来发现全片都是这样……
果然是一部电影版的《纽约客》,三个故事的核心元素:(不明觉厉的)艺术,(浪漫但幼稚的)革命,还有美食,也算是典型的美国人对法兰西的印象。主题上依然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脉相承,讲述那个昨日的世界
《法兰西特派》恐怕是韦斯·安德森在视觉上释放出最多天马行空的创意的作品,熟悉的对称构图自没必要说,经典的马卡龙配色随处可见,林林总总精巧的机关装置、角色们经典而前卫的打扮服装、镜头随着画面中的某一个细节运动从而改变整个画面的设计…无一不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配方。但是这部设定在法国的电影,让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迷影的一面。开篇流畅而风趣的一连串转场让人想起雅克·塔蒂。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艺术家故事采用曲直短长画面,各种利落的剪辑无法不让人联想戈达尔和法国新浪潮。用动画代替昂贵的动作大场面,用将曲直短长和彩色画面交替的出现冲击视觉,把镜头装在欧文·威尔逊的自行车龙头上横穿小镇…全都是韦斯·安德森信手拈来的巧思,并以惊人的准确全部执行,每一帧画面都信息过载,让人想全部截图细细欣赏。
全片一共有三个部分,我睡过了第二部分,一起去看的朋友睡过了第三部分。散场后我们评论辩论了一下,并无得出关于全片的完整结论,只是觉得需要回家好好睡一觉。
令人头昏眼花的声画轰炸,最后砌成四个还算“好看”(真的是字面意义)的短片。数人头,无感情,说是写给新闻业和法国的情书,充其量是韦斯·安德森大型办家家现场。#Cannes2021
Super artificial , 好像走进一家过分精致的糖果店,第一秒完全被overwhelmed , 等到要认真挑选时发现竟挑不出一个足够喜爱的
韦斯安德森怎么会有字面意义上“难看”的作品呢?他感觉可以永远天马行空意见意义不断,这种影像上秩序感真的太厉害了,每个镜头都要经过精准的设计和编排才能有这些让人头昏眼花的缤纷体验。真实的视觉鸦片,能提供大量的多巴胺就够了。(但确实文本真的没啥深度)
韦斯安德森自动加一星。这次信息量大到溢出屏幕,巴不得自己长了八双眼六只耳朵同步做阅读理解,而且气势派头杂糅得厉害,报纸、版画、曲直短长、动画齐齐上阵让人头昏眼花,包袱抖得密密层层,巨星们也只能充当走马灯。但这三个故事不够精彩呀,回想起来并无什么和法国大不了的干系,记者怎么也都成了花边新闻狗仔队,文本浅层的艺术复兴阶级革命和勃艮第主义是看到了,但可能需要重刷才能领悟其它深意。
Copyright © 2025 - 播度影视【idc.bodu.cc】 - All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0215534号-2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