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届戛纳影展献上醒胃头盘,蕾雅·赛杜、路易加维尔、文森特·林顿三位法国巨星再加鲜肉拉斐尔·奎纳德,行行企企絮絮不休已够杀。可别误会是昆汀·杜皮约 江郎才尽,明明白白话你知呢套无聊透顶的爱情喜剧戏中戏只是AI执导,连专业演员都吃不消,边拍片边打破第四面墙向观众申诉各自烦恼。玩完《达达达你个利!》,昆汀·杜皮约这次掉转枪头自谑电影行业,占士金马伦无端被拉下水,保罗汤马士安德逊开心升上神台,#MeToo与取消文化一并连消带打;死完一次可以死第二次,真真假假不过一场游戏,笑笑何妨?戛纳影展开幕电影。
虽然是圈内笑料和元电影,但杜皮约嵌套式不断打破虚实界限的结构依旧很奏效,曾短暂用过的片名是“致我们美丽的职业”,让演员表演和演员本身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不断穿梭,在重叠反复的虚构中试图触及到“真实”。片尾蔓延的开麦拉轨道让电影像一列不知道开往哪儿的火车,是杜皮约面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电影未来和意义的疑虑。虽然一些梗某不如其它梗那么奏效,但依然不失为很棒的开幕片选择,似乎让人期待这届电影节能提供某种答案。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入手下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体式格局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滨口龙介的《亲密》,追问表演的意义,是掏空自己的心,还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再反问观众,你爱的电影是什么?是被电影骗过的一刻,散场后甜美的梦,还是八卦、争吵、虚荣和权力?
我们加速驶入这样的时代:世界是一个全景敞开没有死角的无垠剧场,表演是一种随时可切入又切换的身体状态,真实是一声不克不及被听见的枪响,未来是一段连绵不断的退行。杜皮约更戏谑且忧伤地道出他的信条,“你的意见其实不重要”,艺术的魔法也已经消弭——它不过是浸润的、边界不清的恶性肿瘤,在现实中繁殖无意义的浪漫和叹息。
B+/ 《在警局》之后最好的杜皮约,大概是这几年他的概念游戏最清晰也最直观的一次。先用漫长的长镜捕捉语言的游离偏斜,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用最多见的情境构建铺开;而当我们以为这再次回到之前的旧把戏时,它突然将观众生生投入极度切近的身体表演强度之中,并坚定地宣告:现实的差异在虚构的过程当中从未缺席。电影因而不仅是穿透现实的艺术,更是捕捉无意偶尔与呈现错位的艺术。结尾漫长的告别中,无尽的开麦拉轨道成为一种音乐性的忧郁载体。而在这种图像的节奏中,作为“人”的导演杜皮约与作为一种AI技术义肢的开麦拉作着缄默沉静的搏斗:这种与机械性的交融与对抗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未缺席过,因而我们仍然能保持目光的开放。
完美开幕片:既众星云集,又充满了对时下电影业内各种乱象的思考,而且还是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 完成为了戏谑的同时,也消除了任何危险,如同生成式AI的宿命。
@CannesBazin 这一次如果在最入手下手,演员/角色的内与外还创造了部分歧义的乐趣,三十分钟之后,我再一次困惑于昆汀·杜飞做电影的动机。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深陷于一个无限嵌套的怀疑论结构中,满足于创造一些浮皮蹭痒的笑料。但这既没有办法于生命有所慰藉,本质也不有趣,随着嵌套的深入,一种于人于世界的麻木乃至厌恶油然而生。他的电影没有让时间变得更珍贵,反而让时间变得廉价,诱导出生命里那些鄙俗不堪的部分,那些通向乏味和空洞的时光。
B. 从对“政治正确”抖机灵式的戏谑出发,在“戏中戏中戏”的层层嵌套中上升到表演的本质、电影的使命与未来,乃至如何定义真实。但杜皮约无意回答其中的任何问题,每一个看似设立建设起议题评论辩论底子的场景,最终都会被一个喜剧式的“反转”推翻(即便结尾看似最核心的“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也不例外)。于是这场看似热闹的元电影游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消解中走向虚无:没有答案,不知去向,就像最后一镜中无限延伸的开麦拉轨道。作为纯粹的结构实验和演技大赏足够有趣,反倒是那些语调不明的“讽刺”显得弄巧成拙:当它已主动选择触及社会评论的场域,深加隐讳真的还是种选择吗?2023.5.14 Debussy
6.7 演员可以是任何人,演员无法成为任何人,表演所承载的虚实结合的特性与层层套娃的结构相互呼应;但诚如杜飞自己在发布会上所说,最终它仍是写作的文本,没有即兴,没有真情流露,来自导演/编剧的无形的掌控力使其无法真正自证。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4已然无意将嵌套和层次间的跳跃作为题眼和幽默的爆点。结尾平行而密度不均的轨道在二维平面上以投影的形式向银幕外无限延伸(又或只是半路停止?)。整部影片被修正为一种设定在空旷空间下的“逃脱”类型:人物深陷于科技改造下的无限幽闭焦虑,以戳破开麦拉/场记/导演存在的体式格局测验考试接近真实--一切将俱是徒劳,围栏已然从戏剧空间跳出第四堵墙,渗入渗出向远方无限的物理空间
你可以摆烂直到PTA邀请又变成老戏骨指指点点,可以做功成名就的法兰西玫瑰却让家人蒙羞转台,也能够幕前直男恐同幕后和老baby痴缠花式play,当算法就是王法,影帝和临演不过都是蝼蚁,职业倦怠和热血梦想也没什么两样,AI审查阉割成为独裁者,而艺术家却被工具化,长此以往,还会有编剧艺术、表演艺术吗?当第四堵墙消失,花絮和正片的界限被抹除,我们不禁发出和杨妮克一样的疑问:这是否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或哄堂大笑或悲从中来,别忘了,我们其实都在这条沉落的船上。当fiction与reality一样令人绝望,戏里戏外double kill透明无能的茄哩啡,我只能杀死自己一遍又一遍,直到真枪实弹。我愿称导演为新时代的阿巴斯,尽管它没有ass!!!
这是疫情之后连气儿四年法国导演作为戛纳开幕片最短小精悍的一部,不仅轻松活泼引发众人大笑,又揉杂探讨了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关于现实与虚构,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无休止的操控与反操控
你們每個人都太抽象了。在一波接一波的「地獄笑話」之後,印象最深之处卻是AI一直在強調自己可以規避風險達到(數據上的)最完美,但完全忽略了真實的情緒。
Netflix的logo出来是全场第一笑
什么是一个成群结队的第二幕,换言之,由谁占据了第一幕也就是开端的位置?杜皮约在此确认的是重复的承诺在他作品中的价值:必须重复又或者惟有重复。这其中当然有一种所有戏谑形式都无法回避的宿命,一种虚无主义的诱惑,稍不慎我们就跌入重复者彼此间无穷的反射中,就像现实和虚构可以随意率性倒转,而“笑”成为了仅存的可悲的side effect。可兴许只有观众或演员的在场有望拯救这令人生厌的循环,他们在这过程当中所倾注的注意力和情感不会只作为牺牲品被遗落在受骗者和骗子的角力之间,也创造性地把珍贵的差异漏出来,而这可能便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一个AI监督无力提供的。酒馆里的围观群众问:“你别告诉我/快告诉我我们还在戏中”,是这一刻让一切有了意义,否则我们也将无力凝望片尾的第二次自杀,因为它亦可随意马虎地变成另外一个“第二幕”。
#10556. #18th FIRST# 前入围2024戛纳特别展映+戛纳开幕片。中法建交的东风吹到了西宁,这部片给戛纳开完幕就来开FIRST……业内笑话挺多,有些地方是挺好笑的,几个演员一秒变脸的能力还真的是很强,但实话说啊也够无聊的……这元电影的风啊,环球同此凉热。结构上倒是有个有趣的点,跟AI导演报告请示那段,究竟是片场花絮内容,还是AI导演写出来的/生成的(自我指涉并自我包含的)影片内容?在开麦拉(和整个摄制组)不可见的情况下,可见的移动轨道似乎又在暗示着什么……
Dupieux电影中特别很是少见如此悲伤的场景,当角色和人物关系、场景,乃至导演本身都再也不可信,开麦拉化身为角色,从调度中逃离下坠,捕捉住拍摄的车轨,带领我们去往何处?
三星爆笑喜剧吧 特别很是法国论说文一般的三重mise en abyme (MDR 这个词还是理工男教我的)批判艺术界/影视圈对于社会问题的失语和金石为开,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纠结zz正确,高傲得不得了,说一些孤芳自赏的话,但是从上到下都在陈旧迂腐lol。然后最后的那个滑轨也挺厉害的,观众就是第四重影响的制作者。
用戏中戏的结构打破第四面墙,昆汀·杜皮约再次讽刺拉满,将全球都扫射一遍,只是戏演到了第二幕,接下来要怎么收场,他也很迷茫。
最特别的地方是几位明星都被雕琢出了疲于奔命的社畜感 最好笑的笑话多是这部嘲笑AI算法的片子是被网飞赞助
Dupieux为何也走话唠+一镜到底风了啊?突然土鳖了。以前的冷幽默没了,变成为了吃饭时作为背景音的肥皂剧。(片头Netflix标志出来的时候,我身边好几个年轻人都轻声透露表现了疑惑,估计看完就不疑惑了,这妥妥Netflix上一抓一大把的电视剧。)最后还把拍摄用的轨道拍了个一镜到底,真的大可没必要。太土了,糊弄谁呢。
【7】有爱,幽默且悲伤的电影。轻松愉快版本法国人自己的《开麦拉不要停》,本身之于“元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刻意地隐藏了摄像机的存在,从开头到结尾,拍摄完成与结束都可以当成一场戏。元电影的第一幕四小我私家轮流上演双人正反打,用调侃,先锋的话题进行聊天,争斗,最后戏罢离场。电影里的恐同是“给我100万我也不会跟男人睡在同一张床十分钟”,电影外是相处两年的老gay钓小gay。结尾收的太好了,很悲伤,让艺术成为艺术,让小品变成电影,成了第二幕戏剧。
#西宁FIRST开幕式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是我预期太低了吗哈哈哈哈),有一点神圣车行有一点野兽,虽然很平但是也没有特别让人要骂之处。试图在做一些新的概念,我喜欢这种意识,所以很好。✤btw,现场没看懂的懂哥真的很多多少
-.5,同《在警局》,继续剥鸡蛋,喂观众吃蛋壳。
荒诞喜剧元电影,三重叙事,解构现实与虚幻,探讨表演/演员/剧本/导演的存在性。密集对话与跟随长镜头真是绝配,看完第一回响反映就是,设置一个情境,找两小我私家格独立拥有强大精神世界且善于表达辩论的朋友,直接手持长镜头开拍,接着明年投电影节……
選它做大電影節的開幕片比片子本身要有趣,將觀眾的觀影和片場的製作還有虛構故事(甚至說“AI導演”的視界?)通過屏幕打通。是任何從業者都會會心一笑的電影——但不是經典quip也不是什麼難得的internal joke,如果幽默僅限於此也是很容易疲勞的。
恐同歧视被跪地求养狗消解,电影可贵在于毫无意义,世界真实性来源于虚构只为了睡你,重复死亡的漫长导轨之梦……法国昆汀最近几部片感觉愈来愈洪尚秀了,不知是好是坏
蛤?
#Cannes2024-01 戛纳开幕片选择喜剧消解了电影节的庄严氛围,但是影片情节与台词之荒诞又让身着华服的贵宾们在“到底该不该笑”之间犹豫片刻。一对恋人,一位父亲,一个好友,四小我私家的餐桌戏,戏内是烂俗的爱情故事,戏外却透露着演员之间的冲突龃龉,结尾一转,方知这是戏中戏中戏,结尾仿佛永无止境的推轨又把视角延续到影片之外。“第二幕”在三幕剧结构中意味着递进,主人公测验考试解决问题,却发现矛盾愈演愈烈,情况愈来愈糟。昆汀·杜皮约喜欢探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巧合与调转,嘲讽“删除文化”,嘲讽电影无意义,嘲讽大数据电影,嘲讽“第四堵墙”。
头尾由长镜头组成的奇特结构,类似的爽点重复用就没意思了,难撑起这样的时长;同样是靠大段对话(以及相对于封闭的空间)来叙事,怎么都不及扬妮克好玩,哪怕某些方面相似的结尾,却用更加随便的体式格局去处置惩罚了。最幽默的镜头多是最后那个轨道长镜头
#18th FIRST#当话唠小品段落与元电影叙事在AI导演和编剧这里完成组合时,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烂梗王的气质。但看到后面会发现,原来搞笑不是根本目的,导演就是要经由过程这些特别很是做作的段落组合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文本,以此来回应已经被讲烂了的电影危机。一方面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危机,“反转”真的反写了吗,“结尾”真的结束了吗,电影故事到今天还能有新的讲法吗,又或者说,划清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线还像从前一样重要吗。另外一方面是来自当下的技术危机,对于电影来说,AI带来的最大影响或许不在创作而在制作,前者对应的是作为创作者的个体,后者对应的则是作为资本体系的审查、核算与修改。智能化的系统更轻松更好管理也更剥削。
以前不喜欢杜皮约的点总是在于空有形式的堆积,但在最近两部作品里,却越发能在更抽象,更重复的形式里看到情绪。AI摧毁所谓的意义,阿伦雷乃式的忧伤。
#Cannes 开幕片
Cannes2024媒体场#最喜欢且觉得最精巧的点是:片子本身是很多关于电影伦理的评论辩论,但结尾随着长长音乐的出现的轨道长镜头,得出强结论,即,影像本身的魅力不容置疑。极迷影的脱口秀电影,看似粗糙但对于演员、摄影、导演的要求都极高,比如对话基本都由长镜头完成,以及层层撕破第n堵墙的设置尤其需要特别很是扎实的剧本,导演需要精确把握人物在不同墙内的状态。在这样一个政治正确极重要的场合下,作为开幕片公然唱反调很需勇气。通常对追逐话题或反话题的电影很无感,但这部对于反话题的斗胆勇敢于我眼中很必要(如开头对于“人们对txl和性别议题过度谨慎”的讽刺应该是要被骂)。需要有人关注AI会导致的人类自我矮化问题,也需要有人关心入手下手显得一塌糊涂的政治正确,过犹不及的年代持续太久了,是时候、也该慢慢准备安然平静下来了。
无论是主题还是结构都谈不上新颖,杜飞可以随便拍出一万部这样的电影,如此看来也切实其实像是给AI输入“模仿杜飞”的指令后会生成产出的那类片子,穷尽了形式和文本迷宫的杜飞,似乎在玩笑之余不经意间流露出了某种创作上的危机意识,少见的如此直白的歇斯底里。
@ Le Luxy
24/8/2024 @ PREMIERE ELEMENTS [summeriff]。第一個笑位係片頭Netflix logo // 如果真正既AI可以寫到依堆咁政治不正確既對白都幾得人驚
全世界的电影业都像是一艘泰坦尼克号。想在资料馆和大家一块儿看。
Copyright © 2025 播度影视【www.bodu.cc】 All Rights Reserved
观看部分外语对白(如英语、美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的影视节目对口语发音和口语培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一定程度的训练听力和发音